我收到一個SMS,雖然不一定充滿宗教意味,但卻發人心省,謹錄如下:
錢多錢少有就好,
樣靚樣醜順眼就好,
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窮家富和氣就好,
一生平安就最好!
天主保佑!
新年快樂!
這是我作為一位教區神父歡度新春的日誌。
在彌撒講道中,有教友老師很直覺的分享:他從保祿歸化的經歷,反省到自己也曾以「真理霸」的姿態,處世待人,使人反感,而拒絕了「真理」;後來,他默想了保祿宗徒有關「十字架是天主的愛」的道理,而改變了。「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5:8)
從今以後,他發展了EQ的「感同身受」,減少了以IQ來判斷人。他發現只有「愛」,及為人「心痛」,才能感動人心,使人除去舊我,活於基督。
我心裡非常共鳴:「猶太人要求的是神蹟,希臘人尋求的是智慧,而我們宣講的,卻是被釘的十字架上的基督……因為天主的愚妄總比人明智,天主的懦弱也總比人堅強。」(格前1:22,25)
我想,後來保祿福傳的成就,不在於什麼理論,而在於他活出了「我生活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生活在我內;我現今在肉身內生活,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內;他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迦2:20)故此,他「為一切人,成為一切,為的總是要救些人。」(格前9:22)他說:「誰軟弱,我不軟弱呢?誰跌倒,我不心焦呢?」(格後11:29)
我反省我在神學院教授「禮儀及聖事」課,如果只是傳授禮規理論……而不能使學生體嚐「神人共慶」,因而更能「愛主」「愛人」,我怕……成為「經師」,甚至是「法利塞人」,誤己誤人……
聖保祿,為我等祈。我願意成為「神師」。
11:00am-12:00pm
與堂區會議仝人商討二月廿八日祝福家庭事宜。
A君來電,問我在那裡。我趕快催促他參加彌撒。然後與我及慕道者吃團年飯。
12:30-1:00pm
謝謝李太及輔祭,為今天晚上的團年彌撒,裝飾了聖堂。
1:00-2:30pm
曉桓在慕道班,深入淺出,講解了聖周六入門聖事禮儀。非常好,比許多神父都解釋得好,尤其他引導了慕道者,欣賞「祝福洗禮用水」的禱文,並用來祈禱。
他啟發了我,將來要如何引導學生,去欣賞禮儀經文;我有意請他來我課客串。我後來告訴曉桓:你好有神恩、口才,希望你能發揮主的恩寵,多多教授慕道者。
2:30-4:00pm
與全體慕道者吃團年飯,樂也洋洋。很有耶穌與門徒共餐的feeling。
4:30pm
回家過年
7:00pm
與媽、弟、舅父全家,共享團年飯。非常感恩,非常開心,尤其我四歲的表姪小博文,以天主經領念飯前經。
我媽媽送了禮物給侄孫,他們愛不釋手。 9:30pm
趕回聖堂。
謝謝李太、輔祭,把聖堂裝飾得好漂亮。
謝謝Maggie準備敬祖單張。
謝謝歌詠團準備了歌曲……
10:00pm
謝主彌撒
伍神父主禮,非常感人。我分享:要做年終總結(懺悔),要做新年祝願(為明天交託),要謝主謝人。
獻禮時,我們將柑桔,跟隨餅酒,獻到祭台前,以表達我們將過去一年的成果,人類的辛勞,都奉獻於天主。
彌撒祝福前,舉行敬祖禮,把一盤柑桔敬奉先祖紀念牌前,祈禱:
感謝天主生養照顧、降生救贖、赦我諸罪、賜我永生之恩;
感謝先祖劬勞耕耘,立德、立言、立業之恩;
感謝父母養育愛護之恩、
感謝師長教導啟發之恩、
感謝朋友關懷互助之恩、
感謝親友關心支持之恩、
感謝恩人鼓勵照顧之恩、
感謝眾生無數幫助之恩。
然後,彼此分享柑桔,寓意彼此分享主賜的一年成果,分甘同味,互相多謝,然後祝福禮成。 11:30pm
彌撒後,與成人青年一行十多人,逛花巿,吃夜宵,好有家庭feel。
我想及媽;她在家裡平安度歲。
零晨2:30祈禱後入睡。
媽問我要如何慶祝;我有點不知所措……
我想與我所愛,我所服務的教友一起慶祝……
一起感恩……
一起下午茶:分享我聖召的苦與樂……
我想我的家人可以參與其中,因為我的奉獻,也是他們的奉獻……
媽說:她每天祈禱,看日曆,都希望見到我慶祝晉鐸三十周年……這是她對我的愛,也是她在我身上愛天主在萬有之上……
這也是她的「奉獻」……
真巧!晚膳後,下車時,與陳鐸相遇。陳鐸與媽打招呼;媽竟說:請他日後給她「終傅」……
年晚了,新春在即,謹向大家拜過早年:
主內的兄弟姊妹:
際此新春佳節,向你們問好,並送上祝福。
新春正是除舊更新的好時刻,讓我們靜下來,抽點時間,反省過去:十誡八福,懺悔己罪,與主與人修好。最好能辦一次告解。
新春正是感恩的好時刻,讓我們靜下,在天主前感恩。
感謝天主生養照顧、降生救贖、赦罪賜福之恩;
感謝父母養育愛護之恩、
感謝師長教導啟發之恩、
感謝朋友關懷互助之恩、
感謝親友關心支持之恩、
感謝恩人鼓勵照顧之恩,
感謝眾生無數幫助之恩。
五謝經
一 謝天主生養照顧之恩。
二 謝天主降生救贖之恩。
三 謝天主赦罪賜寵之恩。
四 謝天主賜我進教,引我升天之恩。
五 謝天主自生至今無數之恩。
七祈求
一 求為教宗。祈生允延德壽、化及萬方。
二 求為當今元首官長。祈主賜以四方寧靖、五穀豐饒。
三 求為主教並諸位司鐸。祈主賜以神形兼佑、德化日隆。
四 求為父母新友恩人。祈主保佑和睦平安、欣勤守誡。及未進教者,早信福音。
五 求為疾病貧窮者。祈主賜以安寧;化殃為吉。
六 求為諸異端者。祈主助佑,洞明真理。
七 求為赦煉靈,及近亡諸信者。懇祈聖母,轉求天主,寬赦往罪,早賜升天。
我也喜歡,正如Peter常用的,簡潔地稱之為「神人共慶」、「在地若天」。
所謂「博物館」化的禮儀,不是要指明什麼禮儀「形式」,因為任何禮儀「形式」,都可以非常寶貴,但舉行不善,則與基督徒日常生活脫節,觸動不到人心。
「禮儀憲意」說:
「慈母教會切願教導所有信友,完整地、有意識地、主動地參與禮儀,因為這是禮儀本身的要求,也是基督信眾藉洗禮而獲得的權利和義務,他們原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獲救的民族(伯前2:9:參閱2:4-5)。
這種全體民眾完整而主動的參與,在整頓培養禮儀時,是必須極端注重的,因為禮儀是信友汲取真正基督精神的首要泉源;所以,牧靈者在其全部牧靈活動中,必須以適當的教育方法,用心去追求。
可是,除非牧靈者本身先受到禮儀精神與活力的薰陶,並變成禮儀教師,則無法達成此目的;是以,必須設法使聖職人員先受到禮儀訓練……」(SC 14)
「濫用」可以發生於任何禮儀「形式」;甚至任何「權威」,包括任何會議……任何人物……任何善意……都可被「濫用」。
「濫用」有時是因為「偏執」、「無知」……斷章取義……
若要改善,必要提昇人的信仰態度和靈修精神。
基本上,是要「不偏執」、全面及客觀地認識信仰,及教會的教導,且要謙遜聽命,及忠於基督及其教會,不斷學習,不斷關心天主所關心的每一個人,不斷開放自己,不斷祈禱,不斷去愛……
學養方面,則要廣又要深。「廣」、「深」固然包括熟練於東西方教會不同的禮儀發展過程,及所保存的傳統,以及教會的訓導;「廣」、「深」更包括熟悉今日天主子民內心的渴望、焦慮、能力、處境……lex orandi → lex credendi → lex vivendi →lex orandi → lex credendi → lex vivendi
正因為要謙遜地不斷學習,才能廣能深,故不可絕對化任何一本參考書。
以下僅是極小量的參考書
Bouyer:
- Bouyer, Louis. Liturgical piety,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55
- Bouyer, Louis. Christian initiation, Collier, 1962.
- Bouyer, Louis. Eucharist : theology and spirituality of the eucharistic prayer,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c1968
- Bouyer, Louis. The Christian mystery : from pagan myth to Christian mysticism, T&T Clark, Edinburgh, 1989
Chupungco:
- Chupungco, Anscar J.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liturgy New York (State): Paulist Press, c1982.
- Chupungco, Anscar J. Liturgies of the future : the process and methods of inculturation New York (State): Paulist Press, c1989.
- Chupungco, Anscar J. Liturgical inculturation : sacramentals, religiosity, and catechesis Minnesota: Liturgical Press, c1992.
- Chupungco, Anscar J. Shaping the Easter feast District of Columbia: Pastoral Press, c1992.
- Chupungco, Anscar J. Worship : beyond inculturation Maryland: The Pastoral Press, c1994.
- Chupungco, Anscar J. Worship : progress and tradition Maryland: The Pastoral Press, c1995.
- Chupungco, Anscar. Handbook for liturgical studies Minnesota: Liturgical Press, 1997-1999.
- Mark Francis, Anscar Chupungco, Keith Pecklers, Wilton Gregory. Liturgy for the new millennium : a commentary on the revised Sacramentary : essays in honor of Anscar J. Chupungco Minnesota: Liturgical Press, 2000.
Jungmann:
- Jungmann, Josef A. (Josef Andreas). The Sacrifice of the Church : the meaning of the Mass, Liturgical Press, [1956?]
- Jungmann, Josef A. (Josef Andreas). The early liturgy to the time of Gregory the Great, Darton, Longman & Todd, [c1959]
- Jungmann, Josef A. (Josef Andreas). The mass of the Roman rite : it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Missarum sollemnia), Benziger Brothers, c1961.
- Jungmann, Josef A. (Josef Andreas). The meaning of Sunday, Challoner Pub., 1961.
- Jungmann, Josef A. (Josef Andreas). Pastoral liturgy, Challoner Pub., 1962.
- Jungmann, Josef A. (Josef Andreas). The eucharistic prayer and The meaning of Sunday, Fides Publishers, 1964 (1965 printing).
- Jungmann, Josef A. (Josef Andreas). The Eucharistic prayer, Burns & Oates,c1966.
- Jungmann, Josef A. (Josef Andreas). The Mass : an historical, theological, and pastoral survey, Liturgical Press, c1976.
- Jungmann, Josef A. (Josef Andreas), Christian prayer through the centuries, Paulist Press, c1978.
Ratzinger:
- Ratzinger Joseph. The feast of faith : approaches to a theology of the liturgy, Ignatius Press, 1986.
- Ratzinger Joseph. A new song for the Lord: Faith in Christ and liturgy today, Crossroad Pub., 1996.
- Ratzinger Joseph. The spirit of the liturgy, Ignatius Press, c2000.
- Ratzinger Joseph. God is near us : the eucharist, the heart of life, Ignatius Press,
2003.
Vagaggini:
- Vagaggini, Cipriano. The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liturgy Minnesota: Liturgical Press, c1959.
- Vagaggini, Cipriano and Gregorio Penco. Bibbia e spiritualita Italy: Edizioni paoline, [c1967]
- Vagaggini, Cipriano. The canon of the Mass and liturgical reform England: Geoffrey Chapman, [1967]
還有我國的吳新豪:
《感恩禮沿革》,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1981
《天主教禮儀發展史》,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1983
趙一舟:
《我們的彌撒》,天主教牧靈中心見證月刊社,[1981]
《我們的聖事》,見證月刊,[1981]
《我們的慶節》,見證月刊,[1989]
《家庭敬禮》,見證月刊雜誌社,2004.
《家庭祈禱》,見證月刋雜誌社,2004.
《家庭禮儀》,見證月刊雜誌社, 2004.
《如何正確地舉行彌撒》,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禮儀委員會,2006
《我們的聖堂》,見證月刊,2008
潘家駿:
《感恩聖事:禮儀與神學》,光啟文化事業,2005。
《聖事禮儀神學導論》,光啟文化事業,2008
都是值得參考和反省的。
還有不同的期刊,這裡只舉出小量例子:
Assembly, Notre Dame Centre for Pastoral Liturgy
Chiesa Oggi architettura e comunicazione, Dibaio Editore
Ecclesia Orans, Pontificio Istituto Liturgico
Ephemerides Liturgicae, Cento Liturgico Vincenziano, Roma
Faith & Form, Interfaith Forum on Religion, Art & Architecture
Image, Asian Christian Art Association, Indonesia
La Maison Dieu , Centre National De Pastorale Liturgique
La Vita in Cristo e nella Chiesa, Centri di Apostolato Liturgico
Ministry & Liturgy, Resource Publications Inc., San Jose
NewsLetter, Committee on Divine Worship,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Notitiae, Congregatio de Cultu Divino et Disciplina Sacramentorum, Città del Vaticano
Studia Liturgica, Societas Liturgica
Worship, St. John's Abbey, Collegeville, Minnesota, U.S.A.
******
但是,無論有多少參考書,在學問和信仰上,必須視為首要的,是「教會文件」,因為這是教會的教導,我更願以孺子之情,聽命於教會及她的教導。謹舉極小量「教會文件」,作為例子:
《禮儀憲章》(1963年)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database/document/v2sc.htm
《信德的奧蹟》通諭(1965年)http://hk.geocities.com/dlctom/BBB/bc/bc04.doc
《論聖禮中的音樂》訓令(1967年)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database/document/C041.htm
《小組彌撒指南》(1969年)http://hk.geocities.com/dlctom/BBB/ba/ba01.doc
《梵二後彌撒外送聖體及聖體敬禮禮規及指示》訓令 (1973年)http://hk.geocities.com/dlctom/BBB/bc/bc09.doc
《無價之寶》訓令(1980年)http://hk.geocities.com/dlctom/BBB/bc/bc10.doc
《兒童感恩祭指南》(1983年)http://hk.geocities.com/dlctom/BBB/ba/ba02.doc
《司铎不能出席时的主日庆典》指引(1988年)http://catholic-dlc.org.hk/priestless-sunday.doc
《彌撒獻儀法令》(1991年)http://hk.geocities.com/dlctom/BBB/be/be11.doc
《天主教教理》(1992年)
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reference/booklist.php?book=CCC
《羅馬禮儀與文化互融》訓令(1994年)
http://catholic-dlc.org.hk/inculturation.doc
《有關非晋秩信友協助司鐸聖職的某些問題》(1997年)
《羅馬彌撒經書總論》(2002年)
http://www.catholic-dlc.org.hk/missal2003v.doc
《活於感恩祭的教會》(2003年)http://hk.geocities.com/dlctom/BBB/ba/ba03.doc
《救贖聖事訓令》(2004年)
http://catholic-dlc.org.hk/redemptionis2004.doc
《歷任教宗》宗座牧函(2007年)
http://catholic-dlc.org.hk/B16080218.pdf
……
還有其他聖事及聖儀等等的禮典及教會文件,為免累贅,在此不作詳錄了,上網或圖書館,隨時可以找到。
學養方面,不是參加了一些禮儀形式,聽了某些言論,看了兩篇文章,便可擅作批評……
可惜,學養不廣,不深,不求甚解,容易偏執。
求「真」、求「愛」、求「聖」……才可「止於至善」。
例如近日有關「聖安德肋堂彩繪玻璃畫討論」,足可證明:只憑表面,不足解惑……謹錄下我的兩次「回應」,以作例子:
之一:
在設計的考慮過程中,我是其中一員。當時,白修女問及要畫多少人,以表達全人類。我答說:16人,即12加4,當中有一「女人」。這是根據聖經中概念:12是宗徒的數目,代表新約的全體子民;4代表東南西北而來的人,即全人類;女人代表眾生之母,尤其聖母瑪利亞。寓意全人類均被邀請共赴天國之宴。
恩神父、施神父、陳神父都十分贊同。施神父把這意念,指示給白修女設計。事如此成了。
白修女在文章中,只是說出結果,沒有說出過程。現在,我作為設計者之一,與施神父、恩神父重新肯定,告訴大家。以後,遇有問題,請直接與我們聯絡。任何禮儀藝術所帶來的靈修經歷,在與主相遇後,總有發展成長,而不是「寫的,寫了」的死寂。
之二:
1. 任可穿鑿附會,均屬可能,例如:彌撒中神父洗手,有說為比拉多洗手。故此,尋根究底,尊重原創者的解釋,實屬必要。任何疑惑,不應猜度譏諷,但要以謙遜之心,尋求真相,此乃學養功夫。
2. 至於末世幅度及天國盛宴的含義,不但以人數(聖經中的12+4)、不分種族的面孔,及其中的「女人」來表達,又以耶穌手拿「新酒」之杯來顯示,且有邀請之意。
事實上,當時,白修女問:耶穌手拿餅或杯呢?
我答:拿杯。就是這個意思。
3. 我是原創者之一,歡迎與我學習。
至於,不斷演繹,使內容含義更為明顯和富豐,隨時可以,但要植根於原創者的意念,又總不能失掉原創者之意念,以致天馬行空。
(當時,設計者包括恩神父、施神父、陳神父及我;白修女身在意大利,她按我們的意念,加上她的意見,再與我們溝通,最後以藝術方式表達出來。)
我作為原創者之一的意念,用文字表達,見於「建堂特刊」及《神思》78期我的文章。
希望堂區及教區早日為聖堂出版導賞小冊,以紀錄其中意義……
謝謝亞欣幫助。趁客人參訪「主日學」,趕與AA會面,商討在他學校,給老師們的聚會;主題定為「靈性的培育」。
AA將把我們商討的內容製成ppt……
很欣賞AA的誠意,創意及綜合力……尤其他的靈修精神。
很欣賞亞欣精闢的見解和意見。
趕回將軍澳與亮神父、余神父等晚膳。
一月十一日 主受洗節
上午9:30及11:00彌撒
A君今天好主動,給亮神父、余神父打招呼,好有朋友和義氣feel。
亮神父、余神父等一起與我共祭,並參與慕道班。
曉恒正講解洗禮是死而復活,成為天主的子女,並實地把慕道者的面壓在水中,以體驗其中滋味。慕道者反應和領悟奇佳,且即塲全體所願意採用「浸洗」。
我答應,為他們搭建臨時浸洗池……
與客人,及慕道者午膳。其間,亮神父問曉桓有關青年的培育……
然後,帶訪客參觀聖多點堂,正好印証了中午慕道班的主題:入門聖事。聖多默堂進門的十字形洗禮池,邁向祭台(生命)的「道路」……宣講「真理」的讀經台等,都給亮神父等,留下深刻印象。
晚膳後,回到禮委會,與易神父交談……直到11時。
得悉101歲的江神父,在主日黃昏朝拜聖體時,進入天鄉……一生熱愛善牧基督的好牧者,被善牧基督接往永恒的主日……
江神父從意大利來港75年,只回鄉一次;他話不多,但愛得深,愛得遠……他心有所屬,也身有所屬。他心屬於天主,他身也屬於天主及天主所愛的我們……
寫到這裡,記起了有留言,問我為什麼把日誌命名為「為一切人,成為一切」……
我想江神父的一生,才可謂實至名歸:「為一切人,成為一切」。正如聖保祿宗徒所說:「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為贏得那軟弱的人;對一切人,我就成為一切,為的是總要救些人。我所行的一切,都是為了福音,為能與人共沾福音的恩許。」(格前9:22-23)
江神父從「意」來「華」,在惠州及香港,經歷了日軍、國共的戰爭,經歷了三次「臨終」,早把自己捨棄;他活著是為一切人,為此,他成為一切……為把天主的愛活於一切人之中……
江神父是傳教士,教區神父的典範……
我也願意如此。故自勉自責:「為一切人,成為一切」。
我希望更多年青人,考慮天主的召叫……為一切人,成為一切。